蚊風喪膽-化學防治與新技術-護罩式噴灑法
登革熱疫情風險和病媒蚊孳生源與環境中積水容器呈高度相關。尤以近日,時值秋季而室溫仍屬溫暖,正適合病媒蚊繁殖。為落實登革熱防治,是以孳生源清除為主,須提高民眾清除積水容器之意識,並加強登革熱稽查作為及投入孳清人力,適時再採取化學防治為輔撲滅成蚊,以求登革熱防治整體預防成效。
臺南市政府登革熱防治中心對於登革熱確診個案係以病例可能感染地點及病毒血症期間停留地點為中心,加強孳清消滅病媒蚊孑孓後,衛生局再進行半徑50公尺戶內化學防治,環保局則同步進行半徑100公尺戶外化學防治,內外夾攻,防治登革熱消滅成蚊。106年起,登革熱防治中心更導入預防性化學防治新作為,以誘卵桶監測出高風險區里,及時通報區里動員孳清加強防治。如經複查誘卵桶兩次以上,陽性率大於60%,且卵粒數仍大於500粒,則通知環境保護局以該陽性高風險點為中心,進行半徑50公尺之預防性戶外噴藥。防治中心將在噴藥後記錄成效並持續追蹤直至陽性率小於60%,且卵粒數小於500粒,始解除高風險列管。
根據臺北市立大學黃基森教授研究登革熱病媒蚊成蚊習性得知,斑蚊成蟲於室外時,多棲息於潮濕、陰暗、不通風之人工容器或物品、灌木叢、喬木樹枝、雜草上,此外,雌雄蚊都會吸食樹液、花蜜等含糖分的液體以供應身體養份。將長效型殺蟲劑以適當的顆粒大小,噴灑於居家、社區環境周圍之棲地及其緩衝區,以形成屏障帶的噴灑方式,可立即有效的減少病媒蚊數量,同時有效控制登革熱疫情。因此,除前述空間噴灑的化學防治方式外,黃基森教授亦積極推廣與建議化學防治新技術-護罩式噴灑法。研究顯示,早上9~11時及下午3~4時為斑蚊活動時間,若以此法於早上7-9時、中午12至下午3時或下午4-6時噴灑,因病媒蚊已停止活動回到棲息環境中,故效果最好。施藥後,斑蚊將因接觸足夠之藥劑量會立即死亡,尤其是已帶有登革熱病毒的成蚊不再有機會傳播疾病或入侵室內,或因隔日後接觸殘留藥劑或吸食具藥劑之樹汁液而致死亡,對斑蚊兼具皮膚及口服毒性之效能。此法選用之藥劑為易附著於物體表面之劑型,且對人體造成的毒性影響較低,適用於噴灑空屋、居家周圍或社區環境周圍棲地及其緩衝區,形成屏障帶進而預防病媒蚊之孳生。
臺南市截至10月27日止106年本土病例數為0例、境外移入病例數為15例,目前病例仍以境外移入為主,防治中心再次籲請民眾提高警覺,出國前將住家環境可造成積水容器先清除,出國期間做好防蚊措施,返國後倘有發燒症狀,儘速就醫。相關資訊可至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資訊網(http://health.tainan.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發稿人:登革熱防治中心 林璟鴻
連絡人:潘寶淑 組長
連絡電話:06-7030399(登革熱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