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哺乳諮詢教室民眾常見諮詢問題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與台灣母乳協會合作推動的面對面哺乳諮詢教室,自2019年啟動以來,服務了134個哺乳家庭,提供線上諮詢或更進一步的面對面哺乳諮詢,其中面對面哺乳諮詢協助了45位哺乳婦女,跨越了COVID-19疫情期間,也嘗試過視訊線上指導。
面對面哺乳諮詢教室成立目的主要在協助想瓶餵轉親餵或者是在親餵上遇到困難的個案,整理這五年來最常詢問的問題,親餵時含乳頭痛是最為常見會尋求協助的狀況,其次依序是想瓶餵轉親餵、擔心奶量、乳房腫脹及其他哺餵上的問題。整理簡單的資訊,提供孕哺期民眾參考。
📌親餵時乳頭會有疼痛感時該如何處理?
💬:當親餵時母親感覺到乳頭有摩擦感、刺痛感,大部分原因都是嬰兒含乳不正確所致,此時應當讓嬰兒重新含乳。正確的含乳,乳頭不會有不適感,而是一種被牽引延展的感覺。若在哺餵後,發現乳頭變形扁斜(像新的唇膏的形狀)或中間有一條壓痕,乳頭膚色反白或發紅,都可能是乳頭破皮受傷的前兆。
正確的含乳至為重要,哺餵時嬰兒可以有效的吸吮,將母親乳房的乳汁充分移出,才能正向有效的建立泌乳量及確保寶寶喝到足夠的奶水。
讓嬰兒正確含上乳房的姿勢應當是抱穩嬰兒做好支托,嬰兒的同側耳朵、肩膀、腰臀(髂脊)呈一直線,讓嬰兒下巴貼著乳房,乳頭對著嬰兒的上唇至鼻頭的位置,誘發尋乳反射等待嬰兒主動張大嘴,在張大嘴的同時,輕托嬰兒身體順勢讓嬰兒含上乳房,此時下唇乳暈會含入多一些,上下唇自然外翻,但此時嘴巴應當是埋入乳房直視不一定清楚可見,而雙側臉頰對稱的貼著乳房,嬰兒鼻子會自然地離開乳房,呈現略為仰頭的姿勢。
若嘗試調整含乳姿勢後仍持續有疼痛感,建議尋求專業的哺乳諮詢協助,經由完整的哺乳評估、姿勢調整,來找到最舒適正確的哺餵姿式。
📌本來都是奶瓶餵食,如何轉換成親餵?
💬:很多母親在離開醫院或產後護理機構(月子中心)回到家中後,忙碌的育兒生活又沒有後援的情況下,不少人希望能改回親餵,省去一些擠乳、清消奶瓶的工作,但轉換過程中有時並不是那麼順利,可能會遇到嬰兒抗拒乳房、含乳疼痛、嬰兒無法在乳房上得到飽足…等等的情況,使得轉換的過程並不是那麼順利。
瓶餵轉親餵,需要評估母親之前的哺餵情況,是親餵混合瓶餵、抑或都是瓶餵,關係到嬰兒含乳的姿勢是否受到瓶餵的影響或者寶寶會挑剔奶水的流速,所以也要同時評估母親的泌乳狀況、寶寶的喝奶量,若貿然轉換而沒有仔細的評估追蹤,可能會因為嬰兒含乳不佳、母親泌乳量少,發生嬰兒體重增加不良的狀況,母親也會因為過程中不知道該繼續親餵或維持瓶餵,而有許多矛盾掙扎的情緒。故建議有瓶餵轉親餵的想法時,務必尋求專業哺乳諮詢,共同討論擬出個別性的哺乳計畫,採取漸進安全的方式來轉換哺餵方式。
📌奶量真的不夠嗎?
💬:在面對面哺乳諮詢的線上預約諮詢問題中,奶量的問題常是伴隨上一個瓶餵轉親餵的狀況而來,單純因為擠乳而擔心奶量的狀況比較少被提問,後者只要指導母親增加擠乳的頻率、檢視擠乳的方式通常在母親嘗試一、二週後,可以見到奶量的改變;而全親餵的母親若擔心奶量,通常在哺餵狀況良好依照寶寶需求頻繁哺餵、母嬰在哺餵過程無不適的前提下,指導母親從觀察嬰兒尿量、解便狀況及體重增加等生理活動狀況,都可以得到足夠的信心。
但往往就是因為親餵、瓶餵混合交替的情況,會有許多狀況讓母親以為泌乳量不足,當然確實有這個可能性,才會需要經過整體的評估、收集哺乳史,仔細觀察過至少一次完整的哺餵或擠乳,才能找出根本的原因,同時針對母親的哺乳目標,討論增加泌乳量的方式或適當的添加,可能是添加母親額外擠出的母奶或者在必要情況下添加配方奶,甚至添加的方式也都有不同,減少直接使用奶瓶添加,幫助母嬰更順利渡過混合哺餵的過渡期。
找到適當的管道尋求協助,才能在哺乳的階段更輕鬆更順利,臺南市政府衛生局面對面哺乳諮詢教室便是提供了這樣的一個管道,讓民眾在離開醫院、機構後,有一個持續性的支持,歡迎多加利用。